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近日在某論壇上痛批銀行暴利,稱銀行變成了高速公路,坐地賺錢,即使將銀行行長換成小狗,讓小狗坐行長的座上,銀行也照樣能賺錢。(12月24日《揚子晚報》)
  “狗當行長也賺錢”雖有點誇張,但民生銀行行長高洪崎曾說“銀行利潤那麼高,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佈”,卻可以做為佐證。憑藉堪稱暴利的存貸利差和手續費,國內商業銀行坐地收錢賺得盆滿缽滿,以2012年為例,凈利潤高達1.24萬億元,日賺34億元。
  姚景源的話語,雖有些諷刺意味,也可說是一句氣話,但其背後卻不乏警示意義。2013年我國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涉及推進利率市場化和發展民營金融機構等,在此態勢之下,國內銀行還能長久保持“狗當行長也賺錢”的日子嗎?
  目前我國的銀行利率還屬於國家保護性質,利差處於較高水平。北京科技大學金融工程系主任劉澄曾披露,國外銀行平均利差只有0.2%-0.5%,國內銀行卻高達7%、8%。利差收入成為國內銀行悶聲發財的主要因素,占到銀行營收的七至八成。但是,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銀行之間的競爭將變得激烈,存款利率可能會提高,貸款利率可能會下降,7%、8%的利差難保不變成美好的回憶。
  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劉鴻儒曾說,“中國銀行業還處於半壟斷狀態”,且國內銀行機構只有300多家,僅為美國的1/30,在國內巨大的貸款需求下可以做到“人人有肉吃”。隨著民營機構的準入和發展,銀行業的壟斷狀態勢必要打破,銀行機構數量的增加,要想搶得一塊“蛋糕”不會再那麼唾手可得,國有銀行是否做好了和民營機構競爭的準備?
  近些年,國內商業銀行不斷拓寬海外市場,但與經驗豐富且基礎雄厚的歐美銀行相比,國內銀行還難與之匹敵,除非是打價格戰以極低的利率提供貸款。截至2012年末,共有16家中資銀行在海外設立了1050家機構,但其海外業務多為併購和合資,僅占到總資產不到10%。這樣的“走出去”並無多少實力的象徵。
  姚景源痛批銀行暴利並不為過,國內銀行超強的賺錢能力多得益於國家的庇佑。少了利率保護、多了民營機構的競爭,它還能像現在這樣獲得“都不好意思公佈”的利潤?這應該引起國內銀行機構的深思。有道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果只貪圖現在的安樂,卻無視顯爾易見的憂患,“狗當行長也賺錢”的日子是不會長久的。
  文/王勇強  (原標題:“狗當行長也賺錢”不乏警示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k84ukgz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